加利福尼亞州

加利福尼亞州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9月16日)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 page}}標籤。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9月1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加利福尼亞州" — 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加利福尼亞」和「加州」均重新導向至此。關於其他用法,請見「加利福尼亞 (消歧義)」和「加州 (消歧義)」。

加利福尼亞州聯邦州State of California

州旗州徽綽號:金州[1]格言:「我發現了」[2]頌歌:「我愛你,加利福尼亞」地圖中高亮部分為加利福尼亞州坐標:37°N 120°W / 37°N 120°W / 37; -120國家美國建州前墨西哥割讓地上加利福尼亞省加入聯邦1850年9月9日(第31個加入聯邦)首府沙加緬度[1]最大城市洛杉磯最大都會區大洛杉磯地區政府 • 州長 • 副州長加文·紐森(民主黨)埃萊妮·庫納拉基斯(民主黨)立法機構加利福尼亞州議會 • 上議院加利福尼亞州參議院 • 下議院加利福尼亞州眾議院司法機關加利福尼亞州最高法院聯邦參議員亞歷克斯·帕迪利亞(民主黨)亞當·希夫(民主黨)聯邦眾議員

43名民主黨議員

9名共和黨議員

(列表(英語:United States congressional delegations from California))面積 • 總計423,970 平方公里(163,696 平方英里) • 陸地403,932 平方公里(155,959 平方英里) • 水域20,047 平方公里(7,737 平方英里) 4.7%面積排名全美第3名尺寸 • 長度1,240 公里(770 英里) • 寬度400 公里(250 英里)海拔880 公尺(2,900 英尺)最高海拔 (惠特尼峰)4,421.0 公尺(14,505 英尺)最低海拔 (死亡谷惡水盆地)−85.0 公尺(−279 英尺)人口(2022) • 總計▼39,185,605人 • 排名全美第1名 • 密度97人/平方公里(251.3人/平方英里) • 密度排名全美第11名 • 家庭收入中值(英語:Household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71,228 (2,018)[3] • 收入排名全美第9名居民稱謂Californian語言 • 官方語言英語 • 口頭語言

英語 57.4%[4]

西班牙語 28.5%[5]

漢語 2.8%[5]

他加祿語 2.2%[5]

越南語 1.43%[5]

郵政代碼CAISO 3166碼US-CA傳統縮寫Calif., Cal.時區UTC−08:00(PST) • 夏時制UTC−07:00(PDT)緯度32°32′ N 至 42° N經度114°8′ W 至 124°26′ W網站www.ca.gov

加利福尼亞州(英語:State of California),簡稱加州,是美國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州。面積列美國第三;人口為3,918萬,列美國各州第一。州首府是沙加緬度。在地理、地貌、物產、人口構成方面都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加州有一別名叫做「金州」(The Golden State),郵政縮寫是CA,此外尚有英文暱稱為Cali。州內的大洛杉磯地區及舊金山灣區分別為美國第二及第五大都會區,人口分別為1,870萬及880萬人[6]。洛杉磯為全州最大城市(英語:List of largest California cities by population),且為美國第二大城市,僅次於紐約。洛杉磯郡是美國人口最多的郡;聖貝納迪諾郡為美國面積最大的郡。

加利福尼亞州2024年生產總額達4.1兆美元,位居美國各州第一位[7],超越了日本全國的GDP(4.02兆美元)。如果將加利福尼亞州當作獨立個體看待,其將位居世界第四大經濟體[8],人口居世界第36位[9]。大洛杉磯地區及舊金山灣區為美國第二及第三大都會區經濟體[10]。舊金山灣區為美國人均生產總額最高的地區[10],世界市值前十大公司有4家總部位於此地區[11],世界前十大富豪有4位亦居住於此地區[12]。

命名[編輯]

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最初指的是由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和今天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一同組成的這塊地域。這個名字被認為來自於一部16世紀西班牙文騎士傳奇小說《騎士蒂朗》(高盧的阿瑪迪斯,Amadís de Gaula)中所描繪的一片傳說名為「卡拉菲亞」的樂土。這部小說由馬托雷爾·加爾巴(Garci Rodríguez de Montalvo)所撰寫。書中的「卡拉菲亞」與世隔絕,遍地黃金,到處都是居住在洞穴里熱愛自由的亞馬遜人和古怪的野獸。

有人也提出「加利福尼亞」一詞可能來源於從北美南部炎熱的地區。進入加州的早期西班牙探險者形容這片地區「熱得像個烤爐」(cali→hot,「熱」;fornus→forno→「oven」,結尾加ia來表示一個地方)或「是個石灰烤爐」(cal→lime,「石灰」),西班牙語經常這樣使用拉丁詞根來構造新詞。因此「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可能出自西班牙語「caliente fornalia」,「熱火爐」的意思;或來源於「calida fornax」,拉丁語「炎熱的氣候」之意。

此外還有來自當地語言「高高的山脈」等其他說法。

另外,別名「金州」(Golden State)常使人以為源自19世紀中葉淘金潮。事實上是來自此州中部山丘的春草於秋天枯萎時,從遠方看來有如遍地金色而得名[來源請求]。此外,因地域版圖呈南北狹長走向,習慣上可分為北加州、南加州等至少兩個區的說法。

歷史[編輯]

1915年的加州夏地油田

舊金礦礦坑

1894年的加州

主條目:加利福尼亞州歷史

殖民地時期[編輯]

在英國伊麗莎白時代,著名的海盜法蘭西斯·德雷克爵士曾短暫登陸北美西岸,並宣稱佔領新西班牙北部一帶土地,將其命名為「新亞爾比恩」,然而並未實質建立殖民地。儘管英國人在17世紀聲稱其殖民地已是「從大海到大海」,但實際上對北美西岸的土地興趣不大,當時該區域主要由原住民部落所控制。[13][14]

到了18世紀末,西班牙開始積極在其控制的加利福尼亞北部推行傳教與定居政策,方濟各會神父與殖民官員合作,在當地建立一系列傳教站與軍事駐防據點。其中,時任上加利福尼亞總督的菲利佩·德·內韋於任內推行城市化政策,制定建城規劃條例,創建洛杉磯等主要城鎮,使西屬加利福尼亞的行政體系逐漸成形。當墨西哥於19世紀初自西班牙獨立後,這些傳教士定居點理論上轉為墨西哥政府財產,但因管理鬆散與經濟困難,大多於19世紀上半葉遭到遺棄或私有化。[15][16]

美墨戰爭與建國[編輯]

西班牙帝國在北美洲西北部的領土被命名為「加利福尼亞省」。1846年,一群青年自發升起加利福尼亞共和國旗,宣布在這塊地方建立新國家,雖然從墨西哥獨立了,但尚不成氣候,隨後捲入1847年的美墨戰爭之後,這片領土由美國和墨西哥分治。墨西哥所得到的那部分領土後來成了下加利福尼亞州(Baja California)。而美國獲得的領土則被稱為上加利福尼亞,1848年,上加利福尼亞的西班牙裔人口大約為4,000人。但是當加利福尼亞發現黃金的消息傳開後,無數美國人和歐洲人在淘金熱中湧向加利福尼亞。當美國海軍將領約翰·斯洛特(John D. Sloat)從舊金山灣進入加利福尼亞後,這個年輕的共和國被宣布成為美國的領土。1850年,加利福尼亞州正式成為聯邦的第31個州,結束了短暫作為獨立國家的身分。不過「加利福尼亞共和國」的國號,至今仍放在州旗上。

共和國加入聯邦後[編輯]

該國加入聯邦不久,就遇上了合眾國與聯盟國的分裂,在南北戰爭期間,加州內部關於是加入北軍還是南軍發生分歧。雖然最終加州支持共和黨的林肯聯邦政府,維持成為聯邦的一部分,但部分加州人依然加入了南軍。

美國統一後,1870年代第一條東西向貫穿美國的鐵路的開通使太平洋沿岸地區與美國其他地區擁有了便捷的交通。加州居民也逐漸發現,加州的氣候十分適合農作物的生長,特別是柳橙。直到今天加州的農業產量依然豐富。

近代加州[編輯]

1900至1965年間,加州人口變化巨大。從不到100萬人,發展成為美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州,並取代紐約州成為美國州份最大的經濟體,亦是西岸經濟最發達的。1965年至今,隨著美國改革移民法,人口成分發生巨大變化,大量拉丁裔和亞裔移居加州的大城市,包括洛杉磯和舊金山。今天的加州是全球人口最多元文化的一個地區之一。

加州人口不少是民主黨的支持者,1992年起民主黨均在總統選舉勝出,掌握兩個參議員和多數眾議員席次。自2011年起,民主黨控制州長及州議會兩院三分之二的席次,並掌握行政、立法和司法權。雖然共和黨在加州過去曾有優勢,包括1983-2011年的28年間,有23年的州長均是共和黨人,包括阿諾·史瓦辛格,但共和黨近年在加州的支持正不斷下降中,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唐納德·川普只獲得不到三分之一的普選票,而註冊為共和黨的選民更少於民主黨和獨立選民。

加州是美國的科技(矽谷)和文化中心(世界影視中心好萊塢)之一,以及美國農業大州。

法律與政府[編輯]

主條目:加利福尼亞州政府(英語:Government of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亞州政治(英語:Politics of California)和加利福尼亞州選舉

加利福尼亞州政府中,以直接選舉方式產生的職位包括州長、副州長(Lieutenant Governor)、州務卿(Secretary of State)、加利福尼亞州檢察總長(Attorney General)、州審計長、州財政部長(State Treasurer)、保險局長(英語:California Insurance Commissioner)(Insurance Commissioner)、州教育廳長(英語:California State Superintend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State Superintend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和四名公平委員會委員。任期為四年,而且只能連任一次。

加利福尼亞州議會由一個40人的州參議院和80人的州眾議院組成。州參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有一半改選。州眾議員任期兩年。目前民主黨為多數黨,共和黨為少數黨。

目前加利福尼亞州的首府位於沙加緬度。歷史上州府曾設在蒙特瑞(西班牙/墨西哥時代,1775年-1849年)、聖荷西(1849年-1851年)、瓦列霍(1851年-1853年),和貝尼西亞(1853年-1854年)。1854年州府遷移到沙加緬度。

在美國國會,加利福尼亞州由兩名參議員和52名眾議員代表。在美國選舉人團中,加利福尼亞擁有54張選舉人票。加州是擁有最多的眾議員和總統選舉人票的一個州。

加州在1990年代後政治上傾向自由派。1960年代以前,加州長期由共和黨主政,1960年代以後,加州的選民逐漸以民主黨人居多,民主黨在1970年起控制州議會,除了1995-1996年因共和黨革命使共和黨一度得以控制兩年的州議會,但此後民主黨在州議會掌握絕對多數。雖然近年加州作為美國最自由派的州份之一,但在1967-1975年,1983-1999年及2003-2011年加州一直由共和黨主政,共和黨直至1988年一直在總統選舉中勝出。著名的共和黨總統理查·尼克森及隆納·雷根便是出自加州,雷根於1967-1975年曾任州長,而尼克森則在擔任兩屆副總統後,曾於1962年參選州長,並在之前擔任代表加州的國會眾議員及參議員。

2003年,時任州長、民主黨人戴維斯遭到彈劾,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被彈劾的州長,隨後的罷免投票及補選,由共和黨人、好萊塢演員阿諾·史瓦辛格當選州長,並於2006年成功連任。他亦是目前加州最後一位共和黨州長。

2010年11月2日,民主黨人傑瑞·布朗擊敗共和黨人梅格·惠特曼,贏得州長選舉。這將是布朗第二次擔任加州州長職位,他也成為加州年紀最大的州長。2014年布朗成功連任。

行政區劃[編輯]

加州下轄58個郡,詳見:

主條目:加利福尼亞州行政區劃

地理[編輯]

地貌

Vasquez岩山

主條目:加利福尼亞州地理(英語:Geography of California)

加利福尼亞州與太平洋、奧勒岡州、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州和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亞州接壤。加利福尼亞擁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壯麗的峽谷、高山和乾燥的沙漠。加州面積41萬平方公里,是美國第三大州。大多數大城市位於太平洋沿岸較涼爽的地帶,包括舊金山、洛杉磯和聖地牙哥。中央谷地是農業區。

內華達山位於加州中部和東部。其中的惠特尼峰海拔4,418米,是美國本土最高點。全球著名的優聖美地國家公園也位於該區域。此外還有一個很深的淡水湖——太浩湖。內華達山的東部有重要的海鳥棲息地歐文斯峽谷(英語:Owens Valley)和莫諾湖。

在南部有橫嶺和一個鹹水湖索爾頓湖。位於中南部的一塊沙漠叫作莫哈韋沙漠。莫哈韋沙漠的東南面有死亡谷。這裡有北美最低點。

加利福尼亞位於聖安德烈亞斯斷層,經常發生地震。雖然美國的地震大部分發生在阿拉斯加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但由於人口密度較高,加州的地震往往會造成更大損失。

加州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氣溫變化較大,年降雨為10英寸。沿海地區由於副熱帶高壓和盛行西風的交替控制,冬濕夏燥,則為地中海型氣候。沿岸加利福尼亞寒流流經,夏季涼爽。加州境內的高山,包括內華達山是高山氣候,冬天降雪,夏天並不很熱。

國家公園[編輯]

加利福尼亞州森林覆蓋情況

紅木國家公園(Redwood National and State Parks)

拉森火山國家公園(Lassen Volcanic National Park)

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

國王峽谷國家公園(Kings Canyon National Park)

巨杉國家公園(Sequoia National Park)

死亡谷國家公園(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海峽群島國家公園(Channel Islands National Park)

尖頂國家公園(Pinnacles National Park)

經濟[編輯]

加州福特工廠

主條目:加利福尼亞州經濟

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加利福尼亞州GDP占全美的13.79%,達24585億美元,為全美最高[17],若將其算成一個國家,則其GDP僅次於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德國、英國,是世界第6大經濟體,超過了法國[18]。人均GDP為56,365美元,在全美各州中名列第12位[19]。

也因為加利福尼亞州實在太富有也太大,人口又是全美地區第一名的州,所以美國創投公司DFJ創辦人德瑞柏(Tim Draper)在2013年提議公投,希望能將本州切為6個州:傑弗遜州、北加州、中加州、矽谷、西加州與南加州。[20]

加利福尼亞經濟的主體是農業(包括水果、蔬菜、牛奶製品和酒)。農業的規模是第二大產業的兩倍多。其他重要的產業包括航空、娛樂(主要是電視,雖然加州也出品很多電影)和輕工業,包括計算機硬體和軟體,以及硼砂開採。

人均收入因地區和職業的不同而有巨大分化。中部的人均收入差別最大。少數移民的農場工人,收入低於美國最低工資保障線。而農場主則經常擁有上百萬美元的私人農場。大多數農場主受過良好教育,大多數至少擁有碩士學位。矽谷地區的醫療產業、電子遊戲產業和動畫產業正在快速成長,而其高科技產業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工作機會方面,加利福尼亞州最多幾大類工作為貿易、運輸、公用事業、政府、專業和商業服務,教育和健康服務等服務業。

加利福尼亞經濟的一個問題是製造業的缺乏。9.5%的銷售稅使得在該州投資設廠較不划算。多年來加州少有新的工廠開設,喪失了一些較高收入的製造業工作崗位。這意味著該州的中產階級-大多是小企業主和建築及運輸工人,以及小部分有知識的工人——幾乎是以服務業為主。

2010年1月,加利福尼亞州的失業率達到12.5%(2007年為5.9%),失業率為全美第5位。但同期該州的百萬富翁人數已超過663,000人,高居全美榜首。2011年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州GDP為19700億美元。

軍事[編輯]

加州國民警衛隊(California National Guard),規模為2萬4千人,指揮官為加州州長,聯邦化時為美國總統。

人口[編輯]

更多資訊:加利福尼亞人口結構

截至2019年7月1日,該州估計人口為3951萬。

據2018年美國人口普查局估計,加州人口組成為59.5%白人(36.6%非西班牙裔白人)、14.7%亞裔、13.8%其他種族、5.8%黑人或非裔美國人、0.8%美洲原住民和阿拉斯加原住民、0.4%的太平洋島原住民、5.1%來自兩個或兩個以上種族。[22]白人人口仍然是最大的種族,因為拉美裔大多數認為自己是白人(58.2%),其他人認同自己是其他族裔(34.4%)、多族裔(5.1%)、黑人(0.7%)、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土著人(1.1%)、亞洲人(0.5%),夏威夷和太平洋島原住民(0.1%)。按種族劃分,總人口的39.3%是拉美裔(任何種族),60.7%是非拉美裔(任何種族)。如果不考慮種族類別,拉美裔是加州最大的種族。

重要城市[編輯]

主條目:加利福尼亞州市鎮列表

閱論編加利福尼亞州最大城市來源:[21]

排名

人口

排名

人口

洛杉磯市聖地牙哥市

1

洛杉磯市

洛杉磯郡

3,990,456

11

聖安娜市

橙郡

332,725

聖荷西市舊金山市郡

2

聖地牙哥市

聖地牙哥郡

1,425,976

12

里弗賽德市

里弗賽德郡

330,063

3

聖荷西市

聖塔克拉拉郡

1,030,119

13

史塔克頓市

聖華金郡

311,178

4

舊金山市郡

舊金山市郡

883,305

14

歐文市

橙郡

282,572

5

佛雷斯諾市

佛雷斯諾郡

530,093

15

丘拉維斯塔市

聖地牙哥郡

271,651

6

沙加緬度市

沙加緬度郡

508,529

16

費利蒙市

阿拉米達郡

237,807

7

長灘市

洛杉磯郡

467,354

17

聖伯納迪諾市

聖伯納迪諾郡

215,941

8

奧克蘭市

阿拉米達郡

429,082

18

莫德斯托市

斯坦尼斯勞斯郡

215,030

9

貝克斯菲爾德市

克恩郡

383,579

19

方塔納市

聖伯納迪諾郡

213,739

10

安納海姆市

橙郡

352,005

20

聖克拉利塔市

洛杉磯郡

210,089

都會區[編輯]

排名

都會區名稱

人口(2019年估計)

人口(2010年普查)

1

洛杉磯 MD

10,039,107

9,818,605

2

里弗賽德-聖伯納迪諾-安大略 MSA

4,650,631

4,224,851

3

聖地亞哥-丘拉維斯塔-卡爾斯巴德 MSA

3,338,330

3,095,313

4

安那翰-聖安娜-歐文 MD

3,175,692

3,010,232

5

奧克蘭-柏克萊-利佛摩 MD

2,824,855

2,559,296

6

沙加緬度-羅斯維爾-佛森 MSA

2,363,730

2,149,127

7

聖荷西-森尼韋爾-聖塔克拉拉 MSA

1,990,660

1,836,911

8

舊金山-聖馬刁-紅木城 MD

1,648,122

1,523,686

9

佛雷斯諾 MSA

999,101

930,450

10

貝克斯菲爾德 MSA

900,202

839,631

11

奧克斯納德-紹森歐克斯-文圖拉 MSA

846,006

823,318

12

史塔克頓 MSA

762,148

685,306

13

莫德斯托 MSA

550,660

514,453

14

聖塔羅沙-佩塔盧馬 MSA

494,336

483,878

15

維塞利亞 MSA

466,195

442,179

16

瓦列霍 MSA

447,643

413,344

17

聖瑪麗亞-聖塔芭芭拉 MSA

446,499

423,895

18

薩利納斯 MSA

434,061

415,057

19

聖路易-奧比斯保-帕索羅布爾斯 MSA

283,111

269,637

20

美熹德 MSA

277,680

255,793

教育[編輯]

詳見加利福尼亞州學院和大學列表

史丹佛大學

交通[編輯]

金門大橋

舊金山國際機場

重要機場[編輯]

洛杉磯都會區

洛杉磯國際機場(LAX)─聯合航空及美國航空轉運中心,美國最繁忙的國際線機場,航線以美洲、東亞及紐澳為主。

安大略國際機場(ONT)

舊金山灣區

舊金山國際機場(SFO)─聯合航空及維珍美國航空轉運中心

諾曼·峰田聖荷西國際機場(SJC)

奧克蘭國際機場(OAK)

聖地牙哥都會區

聖地牙哥國際機場(SAN)

重要高速公路[編輯]

主條目:加州高速及快速公路系統

南北縱向高速公路自東往西有

395號美國國道

99號加利福尼亞州州道

5號州際公路

101號美國國道

1號加利福尼亞州州道

南加州的縱向高速公路在395號美國國道以東還有

15號州際公路

東西橫向高速公路自南往北有

8號州際公路

10號州際公路

40號州際公路接 58號加利福尼亞州州道接46號加利福尼亞州州道

580號州際公路接120號加利福尼亞州州道

80號州際公路

職業運動[編輯]

美式足球[編輯]

全國橄欖球聯盟(NFL)

洛杉磯閃電

洛杉磯公羊

舊金山49人

棒球[編輯]

大聯盟MLB

美國聯盟

洛杉磯天使

奧克蘭運動家

國家聯盟

洛杉磯道奇

聖地牙哥教士

舊金山巨人

小聯盟Minor Leagues

佛列斯諾灰熊(Fresno Grizzlies,3A級太平洋岸聯盟,母隊:舊金山巨人)

沙加緬度河貓(Sacramento River Cats,3A級太平洋岸聯盟,母隊:奧克蘭運動家)

貝克斯菲爾德火焰(Bakersfield Blazer,高階1A級加利福尼亞聯盟,母隊:德州遊騎兵)

高沙漠區小牛(High Dessert Mavericks,高階1A級加利福尼亞聯盟,母隊:西雅圖水手)

艾辛諾湖暴風雨(Lake Elsinore Storms,高階1A級加利福尼亞聯盟,母隊:聖地牙哥教士)

蘭卡斯特噴射鷹(Lancaster JetHawks,高階1A級加利福尼亞聯盟,母隊:波士頓紅襪)

孟德斯托樫果(Modesto Nuts,高階1A級加利福尼亞聯盟,母隊:科羅拉多洛磯)

倫秋庫卡蒙加震動(Rancho Cucamonga Quakes,高階1A級加利福尼亞聯盟,母隊:洛杉磯安那罕天使)

內陸帝國區聖伯納汀諾66人(Inland Empire 66ers of San Bernardino,高階1A級加利福尼亞聯盟,母隊:西雅圖水手)

聖荷西巨人(San Jose Giants,高階1A級加利福尼亞聯盟,母隊:舊金山巨人)

史塔克頓港口(Stockton Ports,高階1A級加利福尼亞聯盟,母隊:奧克蘭運動家)

維薩利亞橡樹(Visalia Oaks,高階1A級加利福尼亞聯盟,母隊:坦帕灣光芒)

足球[編輯]

MLS

洛杉磯銀河

洛杉磯足球俱樂部

聖荷西地震

籃球[編輯]

NBA

金州勇士

洛杉磯快艇

洛杉磯湖人

沙加緬度國王

WNBA

洛杉磯火花

冰球[編輯]

NHL

安那翰鴨

洛杉磯國王

聖荷西鯊魚

摔角[編輯]

WWE

雷·密斯特里歐

參見[編輯]

美國第51州

傑弗遜州

Yes California

參考文獻[編輯]

^ 1.0 1.1 California. www.americaslibrary.gov. [202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 Government Code Section 420-429.8. State of California Legislative Council. [2009-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8).

^ Median Annual Household Income. The US Census Bureau. [202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2).

^ Hyon B. Shin; Robert A. Kominski. Language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7 (PDF).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pril 2010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2-03).

^ 5.0 5.1 5.2 5.3 Appendix Table A for Figures 5A-5H. Percentage Speaking a Language Other Than English at Home by English-Speaking Ability by State: 2007. Language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7 (ACS-12): Appendix Table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07 [2013-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1).

^ Bureau, U.S. Census. American FactFinder - Results. factfinder.census.gov. [2017-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4) (英語).

^ Analysis,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EA, Bureau of Economic.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www.bea.gov. [2017-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7) (美國英語).

^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www.imf.org. [2017-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美國英語).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 Population Division - United Nations. esa.un.org. [2017-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2).

^ 10.0 10.1 Analysis,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EA, Bureau of Economic.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www.bea.gov. [2017-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1) (美國英語).

^ PricewaterhouseCoopers. Global top 100 companies 2017. PwC. [2017-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4) (英語).

^ 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 Bloomberg.com. [2017-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6).

^ Lawler, Andrew. Did Francis Drake Really Land in California?. Smithsonian Magazine. [2025-08-06] (英語).

^ Oko, Adolph S. Francis Drake and Nova Albion (英語).

^ Barrows, H. D. Gov. Felepe De Neve. Annual Publication of the Historical Socie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nd Pioneer Register, Los Angeles. 1898, 4 (2) [2025-08-06]. ISSN 2162-9080. doi:10.2307/41167711.

^ Time of the Bells, 1769-1835. San Diego History Center | San Diego, CA | Our City, Our Story. [2025-08-06] (美國英語).

^ Economic Research. Comparison to Other U.S. States (XLSX). Department of Finance, State of California. [2016-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1) (英語).

^ Vekshin, Alison. California Overtakes France to Become Sixth-Largest Economy. Bloomberg. 2016-06-14 [2016-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2) (英語).

^ Per capita real GDP by state (chained 2009 dollars). 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2016-07-14 [2016-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7) (英語).

^ 吳, 協昌. 科技烏托邦:將加州分為6個州. 中央社. 2013-12-24 [2016-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繁體)).

^ Annual Estimates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April 1, 2010 to July 1, 2018 - 2018 Population Estimates. US Census Bureau. US Census Bureau. [2019-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加利福尼亞州

加利福尼亞州政府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貓途鷹Tripadvisor 探索加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美國國會圖書館收錄之加利福尼亞古地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開放街圖的加利福尼亞地理資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加州旅遊介紹

閱論編美國行政區劃美國州份和領地列表州

阿拉巴馬

阿拉斯加

亞利桑那

阿肯色

加利福尼亞

科羅拉多

康乃狄克

德拉瓦

佛羅里達

喬治亞

夏威夷

愛達荷

伊利諾

印第安納

愛荷華

堪薩斯

肯塔基

路易斯安那

緬因

馬里蘭

麻薩諸塞

密西根

明尼蘇達

密西西比

密蘇里

蒙大拿

內布拉斯加

內華達

新罕布夏

紐澤西

新墨西哥

紐約

北卡羅來納

北達科他

俄亥俄

奧克拉荷馬

奧勒岡

賓夕法尼亞

羅德島

南卡羅來納

南達科他

田納西

德克薩斯

猶他

佛蒙特

維吉尼亞

華盛頓

西維吉尼亞

威斯康辛

懷俄明

聯邦地區哥倫比亞領地島嶼地區

美屬薩摩亞

關島

北馬利安納群島

波多黎各

美屬維京群島

離島地區

貝克島

豪蘭島

賈維斯島

強斯頓環礁

金曼礁

中途島

納弗沙島

巴美拉環礁

威克島

相關條目

印第安保留地

列表(英語:List of Indian reserv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領地(英語:Commonwealth (U.S. insular area))

聯邦飛地(英語:Federal enclave)

閱論編加利福尼亞州首府:沙加緬度主題

氣候

區域

經濟

選舉

地理

政府

歷史

政治

阿拉米達

阿爾卑斯

阿瑪多

布特

卡拉韋拉斯

科盧薩

康特拉科斯塔

德爾諾特

埃爾多拉多

佛雷斯諾

格倫

洪堡

帝國

印宇

科恩

國王

拉森

洛杉磯

馬德拉

馬林

瑪律波薩

門蒂西諾

美熹德

莫多克

莫諾

蒙特瑞

納帕

內華達

普萊瑟

普盧默斯

河濱

沙加緬度

聖貝尼托

聖博納迪諾

聖地牙哥

舊金山

聖華金

聖路易斯-奧比斯保

聖馬刁

聖塔芭芭拉

聖塔克拉拉

聖塔克魯茲

沙斯塔

希艾拉

希斯凱尤

索拉諾

索諾馬

斯坦尼斯勞斯

薩特

蒂哈瑪

特里提尼

圖萊里

圖奧勒米

文圖拉

優洛

尤巴

主要城市

貝克斯菲爾德

奇科

佛雷斯諾

洛杉磯-長灘-格倫代爾

莫德斯托

納帕

奧克蘭-費利蒙-海沃德

奧克斯納德-千橡-文圖拉

雷丁

河濱-聖博納迪諾-安大略

沙加緬度-羅斯維爾

薩利納斯

聖地牙哥-卡爾斯巴德-聖馬可斯

舊金山-聖馬刁-紅木城

聖荷西-森尼韋爾-聖塔克拉拉

聖塔安娜-安那翰-爾灣

聖塔芭芭拉-聖瑪麗亞

聖塔克魯茲-華生維爾

聖塔羅莎-佩塔盧馬

史塔克頓

瓦列霍-費爾菲爾德

維塞利亞-波特維爾

尤巴城

地區

羚羊谷

大蘇爾

加利福尼亞海岸山脈

喀斯喀特山脈

中加利福尼亞

中央海岸

中央谷地

海峽群島

柯契拉谷

加利福尼亞沿海

康谷

卡蒙加谷

死谷

東灣 (舊金山灣區)

東灣 (聖迪亞哥)

東加利福尼亞

翡翠三角

金郡

大盆地

聖貝爾納迪諾谷

內陸帝國

克拉馬斯盆地

太浩湖

大洛杉磯地區

洛杉磯盆地

失落的海岸

莫哈韋沙漠

山帝國

北灣

北海岸

北郡

北加利福尼亞

歐文斯谷

奧克斯納平原

半道山脈

普谷

沙加緬度谷

薩利納斯谷

聖費南多谷

舊金山灣區

舊金山半島

聖蓋博谷

聖華金谷

聖塔克拉拉谷

聖塔克拉拉河谷

聖塔克拉利塔谷

聖伊內斯谷

沙斯塔臺地

內華達山脈

矽谷

南灣 (洛杉磯)

南灣 (聖迪亞哥)

南灣 (舊金山灣區)

南海岸

南部邊境區

南加利福尼亞

科技海岸

橫斷山系

三谷

維克多谷

酒郡

葡萄酒之鄉

權威控制資料庫 國際

FAST

ISNI

VIAF

WorldCat

各地

挪威

西班牙

法國

2

3

BnF data

2

3

阿根廷

加泰隆尼亞

德國

以色列

美國

日本

捷克

澳洲

梵蒂岡

地理

MusicBrainz area

學術

CiNii

人物

Trove

其他

NARA

Id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