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会被列强侵略

为什么中国会被列强侵略

近代中国之痛:为什么会被弹丸小国日本侵略?

日本军队入侵朝鲜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在地球另一端的英法美等国,完成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核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其中,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也成为世界霸主,被尊为“日不落帝国”。

这场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由此迈入近代化。与英法美等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国家相比,远在东亚的各国,则仍如一潭死水,还处于过去千年不变的旧有文化和制度中,生产生活方式依旧没有丝毫改变,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都是如此。

直到这些率先享受了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福利的欧洲国家,把残忍血腥的殖民扩张指向东亚各国时,中国、日本和朝鲜这才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有多恐怖。当这些欧洲国家轰轰烈烈地搞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在清政府的统治下,仍然自我陶醉于天朝上国的幻梦中沾沾自喜。

到乾隆皇帝时,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物产丰富,应有尽有,本就不需要与外国通商,互通有无。”1840年,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得天朝上国毫无还手之力,只好俯首帖耳地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遗憾的是,这一次的屈辱竟然没有引起朝野多少人去深入思考和探究中国如此衰败的根本原因,甚至仍然死鸭子嘴硬,不愿意承认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列强太多太多。伤疤没好,痛就忘了。直到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甚至把首都北京都给攻占下来,肆意烧杀抢掠。

这一次,才彻底让朝野痛入骨髓,中央和地方一些开明官员开始正视中国与西方列强存在的巨大差距,开始尝试学习西方来进行自强,由此开启洋务运动,试图挽救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统治。但很悲哀的是,即便是这些所谓的开明官员,眼光也充满了局限,提出的建议都是治标不治本。

他们单纯地认为,中国与西方列强相比,只在军事和器具方面落后,因而,只要通过洋务运动,进行军事近代化运动,就仍然可以关起门来巩固国家的疆土和清王朝的统治,所以,他们把重点放在了选择性地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加强国防,尤其是海防。

以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开创综合性的海防近代化机构船政为标志,建造、购买近代化的蒸汽动力军舰、钢铁枪炮、编练近代化舰队,成为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推动了官办采矿、铺设铁路以及官督商办轮船航运等近代化事业,但在顶层设计和全盘战略上则完全空白。

这场洋务运动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上并没有自国家层面进行的统筹布局,都是地方官员自我筹谋,地方相互之间又处于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状态,最终搞了个寂寞,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与中国的洋务运动相比,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搞得轰轰烈烈又影响深远。

19世纪初,日本仍然是东亚一个落后的弹丸小国,天皇只是德川幕府手里的傀儡,日本实行的也是和清政府一样的闭关锁国政策。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让德川幕府大为震惊,他们开始反思中国这个东亚老大帝国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1853年,日本爆发美国海军入侵的“黑船事件”。

中国洋务运动(油画)

德川幕府政权被迫和美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向美国开放通商口岸。由此,日本国内引起一连串反应,1867年,日本发生倒幕运动,睦仁成为日本新一代天皇。第二年,改年号为“明治”。明治天皇宣布,将全面近代化作为日本的国策,这场发生在日本的近代化运动被称为“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除了着力于建设近代化军队之外,也对国家制度和社会各方面进行了近代化革命,甚至连民众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都以西方为蓝本进行近代化变革。随着日本迅速富强,也很快就萌生了效仿西方列强,通过向外扩张和侵略的手段,加速国家崛起进程的恶念。

自此,日本一方面展露出从落后到快速近代化的蓬勃朝气,另一方面又流露出饱含腾腾杀气的狰狞面目。此时,介于中日之间、有着东亚大陆桥头堡位置的朝鲜半岛,在李氏王朝的统治下,作为清王朝的藩属国,在宗主国中国的庇护之下,昏昏酣睡。

李氏王朝实行的是特权阶层统治,但此时,朝鲜的特权阶层人口数量几近总人口数量的六成以上,对民众实施黑暗残酷的压榨统治,占人口少数的普通民众不堪重负,民怨沸腾。与此同时,国王李熙生性懦弱,其父大院君李昰应与其妻闵妃争夺朝政大权,闹得不可开交。

而日本自明末就觊觎占据特殊重要地理位置的朝鲜,看到朝鲜国力孱弱、政局动荡,日本认为对朝鲜下手正逢其时。日本自幕府末年就有些思想家提出具有浓厚扩张主义色彩的理论,随着日本明治维新迅速富强,更刺激了一些思想家提出尽快吞并朝鲜和中国,加速实现日本崛起的规划。

这些思想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日本彻底摆脱被西方列强奴役的命运。因此,他们主张对西方列强实行唯命是从的韬光养晦政策,对同处东亚的中国和朝鲜,则应实行毫不留情的侵略吞并政策。尤其是当日本察觉自身国力迅速超越中国等国时,这种想法就变得更加迫切和强烈。

近代中国落后日本那么多,其实就是从此刻开始迅速导致的:中国和日本同样在近代遭受了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奴役,中国选择了继续封闭保守,循规蹈矩,决不惹是生非;而日本则选择了全盘向西方学习,迅速强大自身,再等待时机侵略和吞并邻国,以跻身世界列强行列之中。

1874年,日本凭借已经占据的海陆军优势出兵侵略台湾,标志着日本正式开始实施对外扩张的国策。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为息事宁人,以屈辱忍让的态度换来日本从台湾撤兵,但祸根已经埋下,导致1879年本属中国的琉球国被日本灭国,进而被日本改为冲绳县,变为日本的国土。

紧接着,日本于1875年开始对朝鲜发动挑衅,第二年,逼迫朝鲜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要求朝鲜向其开放元山、仁川作为通商城市。清政府为遏制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保住朝鲜这个藩属国,开始积极介入朝鲜事务,由此引发了中日两国在朝鲜问题上的持续交锋。

1882年,朝鲜因长期欠发军饷而导致兵变,大院君李昰应趁机发动政变,重新掌权。日本迅速出兵朝鲜,企图挑起更大事端。好在清政府军队迅速入朝,并拘捕大院君,将其押送回中国,抢在日本全面挑起更大事端之前平息了动乱,并在朝鲜留驻重兵威慑日本。

李鸿章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日本怂恿朝鲜的亲日派开化党发动政变,在驻朝总理通商交涉事务大臣袁世凯的指挥下,这一政变被迅速镇压。日本只得就朝鲜问题与中国寻求外交交涉,1885年,日本代表伊藤博文成功与中国代表李鸿章签订《天津条约》,为此后日本出兵朝鲜埋下伏笔。

腐朽、昏聩的清政府愚蠢地认为,日本之所以这么野心勃勃,就是因为其海军装备超过了中国而已,于是,把从海军装备上压制日本作为遏制日本的主要策略,用了十几年时间,清政府认为北洋海军建成后,就已经压制住了日本,因而放慢了北洋海军的发展速度,直至最后完全停止。

愚蠢的清政府为海军建设方面一度暂时领先日本而沾沾自喜,却不知日本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经济活跃之后,政府推动铁路、矿业、造船、兵工、电报、航运各业迅速发展,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提供了强大的实力支撑,政府还培养了坚定支持和实践侵略国策的新一代国民。

仅就军事而言,日本除了大力发展近代化的海军,还建起了完全近代化的陆军,并实施近代化的义务兵制度和总参谋部制度,使得日本的军事实力已经明显超越中国。条件一成熟,日本陆军中将山县有朋就向明治政府提出进一步加大军备建设力度、为实现扩张霸权做准备的建议。

山县有朋还建议,抢在俄国和英国之前动手抢夺朝鲜。1889年,山县有朋出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提出将吞并朝鲜、侵略中国作为国策。与此同时,日本军队也为此做了大量的细致准备工作:完成了对中国军事部署情况全面调查统计,详细规划了侵略中国的军事作战计划。

日本海军的实力于1891年开始反超中国海军,1893年,日本参谋本部参谋次长、陆军中将川上操六亲自前往朝鲜和中国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游历,为入侵中国实施前期实地调查。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同年3月28日,潜逃日本9年的朝鲜亲日派领袖金玉均在中国上海遇刺身亡。

日本当局以朝鲜亲日派领袖金玉均遇刺身亡以及中国军队入朝帮助朝鲜戡乱为借口,于6月9日深夜迅速派出420人的先头部队在朝鲜仁川港登陆。7天后,又派出7000余人混成旅团迅速占领汉城周边所有要地以及仁川港,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兵力对比中,中国明显处于劣势。

日本当局以《天津条约》中规定的“朝鲜如有重大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出兵,应先互行文知照”为依据,声称该条款赋予日本同等的出兵权,且日本出兵是为了保护使馆和侨民的安全。紧接着,日本抛出一个中日两国联合改革朝鲜内政的议案,并称改革不成功,日本就决不撤军。

昏聩、腐朽的清政府当局根本看不清问题的本质,导致决策和行动步步滞后,还幻想说服日本,又寄希望于西方列强从中调停。日本充分利用深谙国际法的优势,在外交上夺得先机,还把清政府玩弄于股掌之间,并于7月俘虏朝鲜国王李熙和闵妃,培植了以大院君为首的亲日傀儡政权。

随即,朝鲜傀儡政权授权日本军队帮助驱逐在朝的中国军队,日军趁机在朝鲜对中国不宣而战。宗主国中国的军队反而沦为非法滞留者,非法入侵的日本军队反而成了仗义之师。对中日在朝鲜爆发的战争,英法德美等列强宣布中立,俄国未作表态,静观其变,甲午战争就此拉开序幕。